8月23日晚間,阿里發布第一季度財報。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阿里在財報中宣布設立一家本地生活服務的控股公司,持有口碑及餓了么。據悉,該控股公司目前已經收到來自阿里巴巴、軟銀集團等投資者的30億美元投資,預計此輪融資的估值在250億美元左右。
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時間點。
按照計劃,美團將在9月下旬登陸香港資本市場。阿里在此時成立本地生活的控股公司和融資,間接會使美團的估值再一次承壓。
目前,美團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,機構給出的估值區間在500億美元~550億美元,已經超過京東的市值。但港股市場低迷加上阿里的間接影響,是否會再次產生變數,仍未可知。
傳聞“成真”
實際上,在8月初就有市場傳聞說,阿里計劃合并餐飲消費和外賣業務,并為新部門融資,其中包括口碑、餓了么、盒馬鮮生。報道稱,阿里此舉的目的,就是加強與美團在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上的競爭。
當時,餓了么方面否認了合并和融資計劃?,F在來看,這一傳聞應該算“部分屬實”,融資一事確實存在,但其中并不包括盒馬鮮生。而且,融資通過控股公司實現,口碑和餓了么在業務上仍舊保持獨立運營。
這其實也很好理解。
第一,餓了么和口碑此前已經有過一定程度的融合。阿里逐步加大對餓了么投資的過程中,原本的口碑外賣業務,已經實際交給了餓了么運營。
第二,如果說阿里這個本地生活控股新公司的對標設置為美團的話,盒馬鮮生確實沒有裝進去的必要。相比盒馬鮮生13個城市超60家門店的進度,美團小象生鮮進度要慢很多,影響力也小很多。
第三,相對于外賣、到店等已經成熟的市場,盒馬鮮生這樣的新零售超市業態仍然處于高速發展的早期階段,更適合以獨立公司的方式存在。
因此,新的控股母公司更多是作為資本層面的承載,裝入口碑和餓了么后,作為接下來的融資主體。目光再往后放一點的話,很有可能也會是未來的上市主體。
擠壓美團估值“泡沫”
我們前面已經提到,這一合并方案在此時宣布,對美團造成的影響也會非常明顯。根據有關消息稱,口碑餓了么母公司的估值在250億美元左右。這比美團IPO最初尋求的600億美元估值要低了許多。
比較二者的核心業務,其實重合度算是很高。盡管美團當下的業務版圖非常巨大,但從財務數據上看,支撐估值的業務核心依然還是外賣業務,和到店團購及酒旅業務。
美團招股書顯示,目前最大的營收貢獻來源是外賣業務,并且比重在逐年提高。2017年,餐飲外賣在總營收中的占比為62%,到店及酒旅占比為32%。成本方面也是如此,2017年的總銷售成本中,88.9%花在了外賣上。
因此不少人認為,美團的IPO估值合理區間,應該與“口碑+餓了么”的估值較為接近。資本如果對照阿里這個本地生活控股公司250億美元的估值,會進一步擠壓美團的上市估值。
實際上,上市時間的選擇,本身已經給美團帶來了一定壓力。
盡管港交所開放了對同股不同權的認可,但當下的港股市場整體行情低迷。包括騰訊、閱文、眾安在內的多個熱門股票均有大幅下跌,小米反復徘徊于發行價附近,上市不久的51信用卡和映客頻發破發,其中映客股價較上市首日幾乎腰斬。
美團最初曝光的估值為600億美元。但6月底路透社曾報道稱,由于市場的不樂觀反饋,美團點評計劃融資額比原計劃的60億美元減少三分之一,變更為不超過40億美元。
情況本來是在好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