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T金融生態“跑馬圈地”,百度金融如何脫穎而出?
2017下半年以來,互聯網金融行業驟變,金融科技的概念正席卷整個領域。BAT(百度、阿里、騰訊)三大互聯網巨頭,正加速金融場景落地,但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并非易事。在美國,由于金融業的壁壘相對“森嚴”,谷歌要切入金融領域就非常難。
那么在中國,BAT是如何打造金融生態的?百度又如何推動金融的智能化革命?
BAT金融生態布局
互聯網金融行業有今天這樣的巨變,其實早在金融“互聯網化”時就已埋下伏筆,大致分為三個階段:
第一階段,金融互聯網化。我們常看到的“網上銀行”,就是簡單地將金融場景從線下搬運到線上,進行“互聯網化”。
第二階段,互聯網公司金融化。即依托互聯網平臺的公司,通過短平快的手段,拓展金融業務,迅速搶食線上金融領域份額,包括P2P的理財、借貸、眾籌等。
第三階段,金融科技。不限于傳統金融攻線上、互聯網金融攻線下,而是金融公司、互聯網公司及科技公司三方聯合共贏階段,也是新生態重塑的階段。
與前兩個階段不同,第三階段更依賴于大數據、云計算甚至是區塊鏈技術的支持,此外,金融、互聯網、科技這三方不再是針鋒相對的競爭關系,而是互相合作、共贏的態勢。
阿里、騰訊、百度三家公司是這一階段的代表,分別以消費場景、社交場景、智能應用場景切入這場金融戰,為金融業務增添科技底蘊的同時,各自構筑征信體系,打造金融生態。
阿里目前的金融生態呈現出大而全的景象,依托龐大的電商基因,通過天貓、淘寶等電商消費平臺,涵蓋B2B、B2C及C2C業務,以商家、消費者為杠桿,與銀行、商家等多方合作,橫向打通生態體系。
早在16年前,阿里就要求(B2B業務的)中小企業在交易網站上建立自己的信用檔案,并展示給買家,此后,還推出了“誠信通指數”,衡量會員的信用狀況。這一動作為阿里金融起步打下了堅實的地基。
淘寶網成立的同年,支付寶也誕生了,隨后幾年,阿里逐步搭建了完備的商家信用評價體系,這一套數據庫讓阿里有底氣開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務,包括與銀行合作推出貸款產品,拿下第三方支付市場,進軍保險及擔保業務,推出理財產品等等。
同時,阿里還在消費金融與小微企業金融進行創新,強大的信用體系背書,天然的數據支撐,使阿里系螞蟻金服可以做到無現金、免押金等業務,甚至推出借唄、花唄這樣的產品,并涉及到水電煤等基礎設施,涵蓋衣食住行各個場景,從上至下構筑了較為完整的金融服務生態。
騰訊金融業務雖比阿里起步稍晚,可手握微信和QQ兩大社交平臺,擁有超過8億支付用戶的騰訊,具備打造金融生態的先天優勢。
從“社交+游戲”場景切入,騰訊在金融生態里,迅速搭建了消費信貸、財富管理、互聯網保險、互聯網證券、信用授信等業務,直接觸達金融機構在小微客戶群體中的短板,匯聚長尾需求,并拓展全年齡段用戶群,以此加速變現能力。
同時,這些需求又反哺回歸到金融場景,以先天的渠道優勢,騰訊締造了全場景的金融生態體系。截止2018年1月,騰訊旗下理財通資金保有量已經超過3000億。
與騰訊、阿里相比,百度金融業務在前期發展中略有坎坷,但在專注于人工智能以來,落地于智能應用場景,形成了獨特的智能金融生態。那么,百度金融的生態是如何構筑的?
百度金融的“智能化”革命
回看騰訊、阿里的金融生態布局,似乎都不能脫離“木桶定律”:即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,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。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短板效應,各家在穩固自身優勢基礎上,補足最短的那塊板,更多在于搶食當下有限的金融服務市場。
而勞倫斯·彼得(Laurence J.Peter)提出的新木桶理論指出,木桶能夠裝多少水,不光取決于短板有多短,更取決于長板有多長。與其他巨頭不同,百度金融通過人工智能賦能金融,不局限于當下,而是聚焦于探索金融服務的邊際,創造更多智能消費場景,進行多維度的金融創新,延伸連接人與智能的金融“長板”。
這塊金融“長板”,來自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悄然智能化,這對于百度金融來講優勢極大。
“一切數據皆是信用數據”,百度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征信升級,百度教育貸款可以實現“秒批”,而這正是基于機器學習為基礎的大數據風控。
未來不僅是數據的爭奪戰,對于數據的挖掘也非常重要,僅僅通過人來把控一切,早已無法面對海量數據,但通過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,智能化的手段讓百度金融生態更強。在金融的種種場景中,機器可能比人更可靠。
基于強大的受眾及流量基礎,百度通過智能金融營造全新生態體系,例如可以與百度地圖、愛奇藝及其他產品業務實現更好的打通。
如今的百度金融戰略生態發展已形成良好閉環。由搜索、地圖和愛奇藝三者為基石的“馬車”,構筑了一個完整的閉環——由百度搜索、愛奇藝提供流量,地圖提供服務,反過來又能充實搜索內容和數據,最終再由百度金融實現閉環。
從傳統金融的角度來看,在探索線上的同時,最終都需要落地。而百度智能金融的技術、數據和能力恰恰可以支撐所有金融機構,并減少在探索中帶來的不確定沖擊,這是其他巨頭所不具備的。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導流,更是一種共贏的、良性的生態,人工智能所具備的圖像技術、語音技術、識別技術等等,也為未來金融科技、智能金融的走向提供了更多探索場景。
大多數人看完一部科幻影視劇的感受,可能都是“畫面效果太炫了”“動作設計太酷了”,但百度大腦團隊的博士、博士后看到的卻是科幻背后的“科”,語音部門的工程師高亮曾在觀影后激動地說:“看劇情發展,我感到環形設計、聲紋識別和原廠技術被做到了極致。對,未來人機互動就應該是這樣的!”
透過未來視角看現在,用戶需要的是一匹更快的馬,那么,他的真正需求是“馬”,還是“更快”?如果是“更快”,那么是否有另一種能替代馬的工具出現?例如汽車、火車。
當生產力擴張、技術革新,消費需求將被釋放或者創造出來。未來智能革命有可能顛覆許多“用戶需求”,金融只是一方面。
當然,這也引發了我們另一種思考,同樣是轉賬的需求,手機銀行就替代了傳統銀行,就像是“無人超市”興起,同樣是用戶在線下有購物需求,但無人超市的興起,是否意味著售貨員、收銀員要下崗?那么,智能賦能后的金融,是否也會有基礎性崗位消失?但同時,另一種新的、具有創造力的崗位是否會崛起呢?
無論是用戶需求、消費場景的改變,還是技術創新帶來的改變,都將成為變革驅動力,這一切直接決定了未來金融的發展方向,也決定了幾家巨頭在未來的競爭力,新的技術將重新定義傳統金融產品。而百度金融帶來的這場“智能革命”,讓金融本身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沖擊,在指數級增長的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,或許會變得更加可控。